拼多多开团、出评助手软件

拼多多开团、出评助手软件

多多出评工具_多多出评神器_评评多多 拼多多出评软件

0

双流区名教师工作室——陈 双 工作室

工 作 简 报

2018第4期

陈双工作室 2018年6月

━━━━━━━━━━━━━━━━━━━━━━━━━━━━━

序言

六月,是亭亭的新荷,还是繁茂的绿茵?

是即将倾盆的盛夏,还是呼啸而过的时间?

我们的六月是青天的云底低下头的耕耘

是瓶中的水中稳稳的波澜不惊

是播种,是学习;是实践,是回望···

谢谢你!六月。

━━━━━━━━━━━━━━━━━━━━━━━━━━━━━

目录

1、“辛勤播种,静待花开”

—记5月29日小学组新学员亮相课

2、“以研促教、以研促学”

——陈双名师工作室课题研究学习

3、“成功之母在于勤反思”

——学员论文

4、“一堂优课的关键在于设计”

——学员优秀教学设计

5、“理论水平来源于不懈的学习”

——习总书记“5.4”在北京大学讲话精神学习心得

“辛勤播种,静待花开”

—记5月29日小学组新学员亮相课

2018年5月29日,陈双工作室全体学员在陈双导师的带领下,来到双华小学开展工作室活动,三位一年级学员精心准备,为大家献上了“亮相课”。

首先为我们献课的是双华小学的杨婧婧老师,她为我们带来的是三年级唱歌课《摇船调》,杨老师准备充分,自信满满,导入环节的律动就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仅仅抓住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特别是“闯关环节”,不仅设计新颖,也让学生学习到了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第二节课是由棠湖小学的魏秋月老师带来的三年级唱歌综合课《剪羊毛》,《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民歌,魏老师结合本课的内容,巧妙的把澳大利亚的人文风光融进课堂,不仅学生学会了唱歌,而且也学习了小知识,魏老师上课时关注每一位学生,当学生没有唱好时,会要求重新做一次,特别是在解决附点节奏时,讲解的仔细,范唱的到位,可见平时魏老师的课堂教学是很扎实的!

第三节课是由双华小学杨应芝老师带来的六年级唱歌课《转圆圈》,《转圆圈》是云南撒尼族民歌,首先杨老师在导入部分就给大家呈现了一副风景如画的画面,创设情境环节得到了师父的肯定,并且利用发声练习解决了本堂课的重难点,整堂课杨老师教学环节清晰,教学目标完成度高,优美的歌声和活泼大方的教态更是获得了学员们的肯定。

最后,陈双工作室全体学员在会议室进行评课,由小学组代表二年级学员李沅蔓和三年级学员伍洋主评,两位老师都对每位老师给与的充分的认可和肯定,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小建议,希望学员们互帮互助,共同成长。陈双导师进行了总结:1:唱歌课的环节是唱会,唱好,会唱,我们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怎样设计才合理?2:怎样让让小学生在愉悦的过程中接受知识?3:教学环节要落地,清晰。4:教学手法应该丰富多样,按课标教学。5:教学设计需要考究。工作室的每位学员认真做好笔记,收获多多,同时师父对三位新学员的个人专业素养非常认可,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为打造出一堂优质课做准备!

以研促教、以研促学

——陈双名师工作室课题研究学习

6月12日,我工作室全体学员在陈双导师带领下,齐聚艺体中学开展课题研究学习活动。

首先,由三年级学员 陈衫杉、崔倩、伍杨 就她们主研的区级课题《初中阶段学生音乐素质测评的实践研究》进行阶段研究报告,所有学员聆听、记录并进行相关探讨。学员们在导师指导下对该课题进行反复探究、再认识,结合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课题更名为《初中阶段学生音乐学习质量评价的实践研究》。

陈双导师随即开展了课题研究讲座《基于校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探索》,以实际课题研究为例,引导大家学习:音乐教师不要害怕做课题研究,研究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要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与研究的对象一定要具体化,问题宁愿要小些,也要实些。从而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纳入到研究的范围内,用研究的心态来展开自己日常的工作。

经过这次学习,为一二年级学员揭开了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三年级学员则有了更强的动力继续课题研究,大家对课题研究、教学科研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成功之母在于勤反思”

——学员论文

初中音乐课堂如何“抓”住学生

崔倩 双流县西航港街道第一初级中学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课堂中,没有兴趣的保障,就没有音乐教学的顺利进行。初中,是一个特别的学习阶段,学生较于小学阶段来讲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成长的心理特点也显示,他们的想法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具有音乐方面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关键。

关键词

初中音乐;兴趣;音乐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正 文

新版的初中音乐教材有很多内容是与老版本的小学音乐教材重复的,基于这一特点,初中音乐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要避免让老内容还是老教法,以免课堂无趣,或者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影响课堂效果。

课程设计不只是一个环节,它应该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从导入开始的每一个环节,学生都应该成为主人,这样就能不费力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毫不费力的“抓”住学生。

一、放大导入的魅力

本学期的音乐教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导入这一环节。课堂伊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然就会白白浪费掉宝贵的40分钟。

(一)《彩色的中国》

初一年级开学第一课是《彩色的中国》,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变换了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直入主题,将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展示在大屏幕上,引导学生说出“彩色的中国”,然后进入新课学习;第二种,通过视频北京奥运会林妙可版本的《歌唱祖国》,引出本单元主题《歌唱祖国》,进而引出本节新课主题《彩色的中国》;第三种,让同学们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简单的评价之后,引出新课《彩色的中国》。

事实证明,第三种办法的效果是最好的,所有的人都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思考的只有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教师“退居二线”。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单独起来唱,学生可能会害羞,不好意思唱,但是群体性的活动学生还是很愿意参与的。

音乐课原本上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之一,但是有很多音乐老师会将活跃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这是不应该的。音乐课堂区别于其他文化课,一定要时时刻刻拥有艺术氛围,让学生一进入教室就被音乐包围起来。

刚才举出的课例只说明了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抓”住学生的一个办法,整体参与,让学生动起来!

(二)《杵歌》

《杵歌》是七年级上册书中第5单元《劳动的歌》中,歌唱教学中的第2课。这首歌是我国高山族地区的一首劳动歌曲,老版教材小学一年级的欣赏课。在学生眼里这是学会的内容,原本我想用高山族的舞蹈视频来导入新课,可是这样学生就只是看,没有觉得自己参与进来。后来我选择了自己演唱一首广为传唱的一首高山族民歌《阿里山的姑娘》来引入新课。老师说:“同学们,最近老师新学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并且想要在今天的课堂上唱给大家听一听,你们想听吗?”首先,老师并不轻易的表演节目给学生看,在他们原本就很期待老师表演的前提下,还是一首老师觉得很好听的歌曲,当然就对这首歌很好奇,好奇心一上来,兴趣就随之而来了。在老师亲自表演歌曲之后,学生的眼球就被老师牢牢吸引了。这样下一环节就直接进入了。

这是通过教师的展示,提高课堂的艺术氛围,将学生的心情放松,从其他课程直接进入音乐课堂的学习中。

(三)《大海啊,故乡》

这节课的导入环节也非常值得学习,授课教师创设情境,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表达的内容之后,以歌曲伴奏为背景音乐,在歌曲前奏的时候朗诵,进入主题之后随着演唱,学生闭眼聆听,很直观的就将学生带入了歌曲表达的情境中,深入学生内心,为这首很老的歌曲,注入了新的生命,让学生重新认识了这首歌。

情境创设,也是直观的将学生带入音乐课堂的方式,并且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情境中,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二、花样学习乐谱以及教学难点

面对日新月异的新鲜事物,陈旧的教学方法也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无趣,因此,面对难懂的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抽象的音乐知识,又保证学生集中注意力,不觉得课堂无趣,就成为教师们要解决的首要难题了。

(一)《大海啊,故乡》教学难点的学习

教学重点是歌曲中的几个附点节奏,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我们会将旋律片段写在黑板上,在附点节奏的音符下面画上向上向下的箭头,“大~阿大”让学生用手指跟着画出节奏,掌握节奏。

但是这一次,这位老师选择另外的对比式教学,她将附点节奏唱出来,再将附点节奏去掉重新演唱,让学生听两者的感觉是否一样,再引导学生说出附点节奏的感觉,推动音乐的发展,让情绪抒发的更加彻底。这样,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附点节奏在音乐中的作用,一举多得。

(二)《太阳出来喜洋洋》演唱的声音处理

这节课教师对声音的要求是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的。课堂师生问好,老师用很轻盈的声音按照固定的节奏说“同学、你好!”学生们回答:“老师好!”教师马上就指正,不对,你们模仿老师的节奏说,“同学、你好”“老师、你好”,教师继续引导:“节奏对了,音色再来模仿一次吧!”“同学、你好!”“老师、你好!”

这节课紧接着的另一个环节是传统课堂中的发声练习,可是这位老师在这一环节中有新意。她说:“请同学们按照刚才我们互相问好时的声音来唱接下来的发声练习,请同时模仿老师的表情。”这样,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歌唱的状态也做得非常好了。

一节音乐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都是节奏方面或者歌曲表达情绪方面的,对于这些抽象的内容,学生往往不易掌握,所以在这一方面上出新意是老师们需要不断努力探索的内容。

三、丰富的拓展活动

一堂好的音乐课堂中,导入是关键,但是最后的拓展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中一定要存在的就是师生互动,让音乐课堂气氛活跃而又其乐融融是老师们都很向往的境界。

(一)《杵歌》

作为一首号子性质的劳动歌曲,它的节奏是很整齐而又振奋人心的。在课堂前半部分的学习中,我就设计了简单的高山族舞蹈动作,学生们一边聆听一边学习感受,为课堂增加了很多乐趣。

课堂的最后,一定要载歌载舞的感受高山族人民劳动时候的场景,让自己置身于高山族的生活当中,师生共同演唱《杵歌》,围成一个圆圈,边唱边跳,感受热情、快乐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劳动场景中结束歌曲的学习。

音乐拓展结束之后,还要有民族文化的传承。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用课下的时间自己了解更多的高山族民族文化,去了解他们的文字、饮食、服饰、节日等等属于他们本民族的知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高山族之外、学生也要多了解更多民族的内容。

(二)《银杯》

《银杯》是一首蒙古族短调的民歌代表,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学过这首歌曲,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歌曲教学中,学唱新歌这一环节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拓展环节学生掌握些什么?

这位教师设计的内容是通过简单的讲解,总结出了《银杯》这首歌曲的特点,然后向学生说明,这也是蒙古族大部分短调歌曲的特点,曲调短小,节奏紧凑等等。接着引导猜想长调歌曲特点,曲调悠长、节奏宽松,猜测之后,大家一起聆听长调歌曲的代表,证实一下是否符合刚才猜想的内容。

长短调是蒙古族民歌的精髓、这一部分对于初中生来讲是比较难的知识,这堂课的特色在于教师通过带领学生从节奏、速度等方面的总结降低了理解的难度,让学生感觉很容易的就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并且是自己主动参与总结出来的内容,学生也比较有成就感。

(三)《友谊地久天长》

这首歌曲和《银杯》比较类似,都是学生自己掌握的歌曲,学习歌曲的新鲜感减少,教师不能再按步就班的讲解,要改编教学策略。拓展环节也是很重要,着重以欣赏为主。欣赏不同版本的《友谊地久天长》,民族的、美声的世界三大男高音版本等等,介绍世界三大男高音,并且从帕瓦罗蒂的身上引出他的代表作《我的太阳》,这也是本单元的欣赏课之一。这样的设计让整堂课贯穿起来完整统一,融会贯通,学生也得到了更多的知识。

(四)《太阳出来喜洋洋》

这一公开课中拓展环节的内容是我第一次见到的,形式很新颖,并且比较有难度。轮唱,让学生听起来感觉很难,所以这位老师很聪明的换了一个词。因为《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山歌,而劳动人民在演唱山歌的时候通常是站在山头唱,山间喊话会有回音,而回音和合唱中的轮唱很接近,所以这位老师很巧妙的将“回音”加入了拓展环节。

首先将学生分组,以喊话的形式说“太阳出来了”,第二组就在第一组说“了”的同时,以同样的节奏说出“太阳出来了”第三组、第四组以此类推;第二次增加难度,用固定的旋律唱出来多多出评工具,教师先唱,学生分组模仿教师的旋律、节奏。将这一回声部分作为引子,放入歌曲的开始,接着正式演唱歌曲,这样就增加了歌曲“山”的味道,不知不觉中还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轮唱。

教师的想法应该创新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甚至细化到具体环节的每一个步骤,课程设计的思路是完成课堂教学的关键!

初中音乐歌唱课堂教学可以适当咬“词”嚼字

双中实验校 陈衫杉

摘要:拜读了《中国音乐教育》2012年第05期《把“咬文嚼字”请出音乐课堂》(黄伟平、单森权著)、第08期《把“咬文嚼字”留在课堂》(李爱国著)等讨论歌唱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歌词的文章,我作为一线音乐教师,在这里浅谈一下自己在初中歌唱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对歌词教学安排的思考和处理方式。

关键词: 初中音乐 歌唱课堂教学 歌词

“歌词是歌曲的本意所在,它往往阐述了一首歌曲表达的感情和主旨,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宗旨和灵魂,歌词的审美高度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一首歌的审美高度。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应该是歌词与旋律完美结合。” 对于这一点,我在成长过程中感受特别深刻。跟大家一样,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听歌曲,从幼时的囫囵吞枣,到后来随着年龄增长精挑细选细细品味,能够收藏为“精神陪伴”千听不厌的歌曲越来越少,而大浪淘沙后沉淀下来的“老伴”每每品来都觉得无比享受,这些歌曲的经典程度很大部分原因取决于歌词的优美性及其与旋律的契合度。由此可见:“歌曲是歌词与旋律合二为一的艺术形式,歌曲之美是词与曲相互碰撞产生的火花。”

歌唱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走上讲台从事初中音乐教学工作这几年, 我发现唱歌是学生最易于接收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经常有学生一到音乐教室问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今天我们唱什么歌?”可见学生对歌唱的期待。我们使用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初中音乐材,编入了众多词曲大家创作的大量优秀歌曲作品。“音乐课程具有审美性,歌唱教学不能忽视对歌词的品味。歌曲是词与曲的完美结合体,是由词、曲共同塑造的音乐形象、共同展示音乐的情绪和特点的。词曲之间是唇与齿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可分割。” 当然也要避免对歌词文学性内容的过度关注,使得音乐课堂的音乐性不够突出。我认为学生品味一首优秀歌曲、感受一堂优美的唱歌课就像品尝一道佳肴,色香味各方面需要相互配合,歌词作为其中的重要因素,如何处理得当,让学生了解歌词与歌曲完美结合所产生的“美”的体验,则需要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来适度调剂。这方面我尝试让学生在分析掌握音乐旋律的同时,引导学生适度体验歌词内容,进而使歌词对歌唱有所帮助。

一、抑扬顿挫读歌词,轻而易举抓节奏

歌词的形式美表现在词的节奏和韵律上,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常常表现出语言优美的韵律、和谐的节奏、抑扬的声调。根据歌曲旋律的节奏来朗读歌词,是初中歌唱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偶数拍、节奏明快的歌曲,由于与口传儿歌形式类似,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课堂活动,用在适当之处,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歌曲情绪

人音版(2003版)七年级(下)14册第一单元“难忘岁月”中的《游击队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我所教的历届学生每每读到这首歌词,个个都声音洪亮,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通过朗读歌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演唱这首歌曲应有的精神状态和音乐情绪。

(二)把握歌曲风格特点

1、戏曲特点:人音版(2003版)八年级(上)15册第三单元“梨园金曲”中的《唱脸谱》:“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戏歌是一种特殊的歌曲类别,学生一读到这首精彩的歌词,都显得眉飞色舞,底气十足,不仅感受到一个个鲜活的戏曲人物脸谱历历在目,更从抑扬顿挫的腔调中体验了一把京剧净角的唱腔。我在此过程中用打击乐器提醒休止符所在之处,引导学生轻松自如地达到“准确表现歌曲节奏”这个目标。

2、民族特色:少数民族人音版(2003版)八年级(下)16册第二单元“西南情韵”中的彝族民歌《阿西里西》:“阿西里西,阿西里西,丘都者那地丘都者,丘都拉迪 丘都拉迪 嗡啊嗡啊……”在我的听觉经验中,感觉部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旋律音高变化比较简单,有的歌曲甚至整首只用到三个音高;相对而言,节奏特点显得更为突出,更能体现民族音乐符号。这首《阿西里西》,我引导学生用击掌或打击乐器伴奏来朗读歌词,比起直接视唱歌曲更利于学生体会并掌握歌曲特点,进而比较准确地表现歌曲。类似的例子还有八年级(上)15册第五单元“椰风海韵”中的高山族杵歌《我的祖家是歌乡》等等。

(三)弱化演唱难点

人音版(2003版)八年级(上)15册第六单元“冬之韵”中的《踏雪寻梅》:“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灞桥过,铃儿响叮铛……”,学生一读这段朗朗上口的歌词就感受到了踏雪寻梅轻松愉快的氛围。而后半部分的难点句:

我尝试引导学生感受休止的半拍好比深深地闻了花的香味,然后感叹: “好!”字 。

同样,在七年级(下)14册第六单元“春之声”中的《渴望春天》歌唱教学时,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演唱时感到困难的地方有:1、第一句上行琶音“1 3 5 ?”发声状态很难统一,高音发声不自然;2、第三句中#4的音准问题。先朗读歌词更容易解决这类歌曲的节奏难点,也为学生演唱大跳音程作好呼吸准备,为解决音高难点打下坚实基础。

如上所述,朗读歌词有助于学生尽快体会歌词与旋律相融合的节奏和韵律,轻轻松松就完成了熟悉曲谱的大部分学习任务。这样咬咬“词”,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注意控制好时间,并无影响课堂音乐性之嫌。

二、“说出心里话”让学生唱歌更自信

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7-9年级新增了“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学段目标,通过总结生活经验、教学反思,我发现要培养学生这种“自信”,除了来自对歌曲旋律的熟悉和把握音准的能力,“把歌词当作自己的心里话来表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引导方式。

大多数学生在小学时期似乎更容易大方地进行歌唱表演,进入初中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心理高度敏感,越来越在意周围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总担心大方地、有感情地歌唱会不会显得自己特别“傻”,即使在音乐课堂上齐唱也很难投入情感。例如人音版(2003版)八年级(上)15册第一单元“同属一个世界”中的《让世界充满爱》,是一首描写人间大爱、感人至深的经典歌曲,有的八年级学生在熟悉词曲之后,仍不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而只是机械地跟随集体视唱。我尝试引导学生轻声朗诵歌词:“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伴以简单的手势加深对歌曲情景设身处地的体验,想象自己最关心或者最怜悯的对象就在眼前,自己伸出手来轻抚对方,轻声细语倾诉自己的情感,从而全身心投入演唱,无暇担心周围同学的看法;再“咬”住“轻轻地”、“永远”、“深深地凝望”等关键词,来调剂歌曲演唱在力度、发声状态等方面的特点,结果表明这种适度的“咬词嚼字”有利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道层次丰富的“美味佳肴”,在细嚼慢咽、对歌曲情感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调动内在情感,进而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接近“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的学段目标。

三、该出手时才出手,“用词不当”倒胃口

关于歌词的教学手段,用得恰到好处才是最重要的,若用在不当之处,如同将上好的配料放入根本不需要它的菜肴之中,浪费了材料不说,更严重的是破坏了学生消化吸收教学内容的胃口,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遗憾。

(一)“画蛇添足”影响学生体验美

有些歌曲旋律线特点远比节奏特点突出,语言韵律感相对弱化,歌词也较为简单,这类歌曲在课堂教学时则没有必要在歌词上做文章,例如人音版(2003版)八年级(上)15册第二单元的歌曲《走进西藏》,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节奏自由,多切分音,具有散板的性质,旋律舒畅、宽广、开阔,音乐情绪深沉悠远而高亢,具有山歌的特色;后半部分虽朗朗上口,但结构方整、歌词简单且对仗整齐,大部分学生听一遍范唱就能视唱后半部分(也就是B段)词曲。我认为这样的歌曲重在体验意境,不需要朗读歌词,应将学生注意力引向体验旋律线之美、山歌旋律特色的方向。

(二)”咬文嚼字”影响课堂音乐性

即使是适合的手法与材料相搭配,也得掌握好度,不然就成了“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对音乐教学语言和歌词等文学性内容的过度关注”了,课堂音乐性不够突出,是音乐课堂最不恰当、也是最为遗憾之处。我在初为人师之时,也有过这类失误:

1、如刚才提到的《游击队歌》课堂教学中,鉴于单元习题中的“根据图片找出对应歌词”,我设计了让学生“讨论四句歌词描述不同的场景以及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课堂教学环节,这就明显走偏路线了,相当于分析自然段大意和中心思想——音乐课上成了语文课,实为一大遗憾!

2、又如人音版(2003版)七年级(上)13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鉴于这个单元的主题和编辑意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深情地演唱歌曲是有必要的;但如果侧重文字内容,过多地探讨闻一多诗歌中描述的历史事件、饱含的爱国情感,就算得到学生共鸣,却影响了课堂的音乐性,音乐课又上成了思想品德课。

这些都是应该尽量避免的情况

我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引导学生适当地咬“词”嚼字,体验歌词的形式美和音乐美,产生了以上思考。教学实践中的这类课堂实例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顾此失彼,造成失衡:过于“咬文嚼字”则影响了课堂的音乐性;而为了体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刻意规避歌曲的语言韵律之美和文学关联,又太过“一刀切”。各种材料还得适当搭配才能做出美味佳肴,而有选择地“细嚼慢咽”歌曲中的歌词材料,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歌唱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歌词告诉你什么———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有效性的思考》王蔚,《考试周刊》 2011年24期

[2]《用“词汇衔接手段”拨开“你”的神秘面纱——《梦游》歌词衔接方式分析》, 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贺婧 张志敏

[3]《中国音乐教育2012年第05期》 把“咬文嚼字”请出音乐课堂,黄伟平、单森权

[4]《中国音乐教育2012年第08期》 把“咬文嚼字”留在课堂,李爱国

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的研究

双流区彭镇初中 先芹

摘 要 :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身心发展。教学评价是音乐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新型考核评价模式正确发挥考核的反馈功能和调控功能,全面、科学地评价学习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行为和学习心理的和谐发展,通过正确、科学的评价导向,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标准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所以我们应该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音乐课堂评价的现状、改革理念和对策等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

评价 量表 课堂教学 研究

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

一、时代的发展对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背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的因素逐渐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人才观的变化。这种人才观的变化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冲破了以往经济模式对人的束缚,个人才能被赋予更大的价值,充分挖掘人的潜力成为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或者说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在人力资源上担负起更大的使命;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代替了原有的计划经济,每个人随时都可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种人才观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批量生产”,培养统一规格、整齐划一的人才,而应该努力培养有个性、有创造性的人。换句话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那么,这个目的如何在作为学校教育实施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可以称得上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我们该怎样评价课堂教学?过去课堂教学评价更多的是强调鉴别和选拔的功能,而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观的变化,课堂教学评价更应该实现其促进和发展的功能。

二、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理念要求确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育背景。

1.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局限

2.符合当今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3.有助于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回顾过去的音乐学科评价方式,包括现在的很多老师和学生在对待音乐学习及其结果的评价上都存在着这样的一些现象:

(1)一般都是对学习结果(唱一首歌)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在思考、分析、创作过程中的评价;

(2)学生唱一首歌给老师听,由老师打上分数,造成一个现象,学生以老师的评价为准,缺少了学生的主体评价,对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利;

(3)在评价学生的唱歌时,由于传统评价因素及成人标准的影响,学生往往以对不对、准不准、好听不好听等客观因素为标准,却很少能够靠近地去体验他人在作品中表达的内心感受,甚至是他们自身所独具的的童趣;

(4)老师对作业的评价是一个等级分:优、良、及、不及(有些学校采用5分制或百分制),比较笼统而且模糊,不能具体地反映作业情况,学生不知道“我的演唱什么地方得到了别人的认同,什么地方还需要修改,怎样修改才能更好”,而一些有创意的想法由于表现技巧的不足,在这个等级分中被忽略了,扼杀了;

(5)学期结束,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得出一个总评分,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很大一部分学生面对一个良、及或不及,毫无成就感,甚至造成一种误解:音乐与我们的距离很远,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

这样的评价未能很好地体现出音乐学科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欠缺全面与客观的评价,学生好的方面未能得到肯定,而欠缺的方面又未能正确地反映出来,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同时亦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

研究的意义

我们应该都明白,课堂教学中的启发与引导是很重要的,但是活动中的适当评价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保持和延续学生的绘画热情,张扬他们的个性,开发潜能,呵护他们的智慧之花,让他们在快乐与成功的感受中更加增强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还因为这一兴趣和愉快体验,将推动他们今后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从此终身受益。

评价活动是音乐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尝试着改变传统音乐教学评价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更不关心学生学习音乐的情感态度的现象,现今的做法则特别关心学生音乐学习的变化与成长,强调学生个人本位,评价其学习成果。

一、评价可培养和保护学生们的音乐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他们的演唱、他们的舞蹈和器乐,否则,他们就会对音乐失去兴趣,培养和保持学生的音乐兴趣是音乐教学中的关键,通过对学生表现的适当评价,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从而有更大进步。

二、通过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美感,音乐教学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学生演唱给老师听,教师给学生一个分数,学生只是单一机械的接受,我认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也参与评价,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评价,也可以让学生对他人作出评价,更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作出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能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

三、通过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我认为,并不是评价就要一定把学生表演的缺点直接地指出来,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委婉的方式,从另一个侧面去指出学生表演的不足。我们要接纳孩子的不同表现方法及表现结果,以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给予肯定。

四、科学的评价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对教师而言,经过一段时间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测试与评估,可以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即检查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以便及时地总结经验,作适当调整,它既能改进教学工作,又能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他们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赞许,评价与测试可以督促他们学习,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了解自己的薄弱点、薄弱环节。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1.促进了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提高教师正确认识和科学地处理“教材、教师、学生”、“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2.提高教师学习和理解音乐课程标准,掌握科学地研究和使用,评价教材的方法,准确地把握实验教材的特点,以及探索和总结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验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的能力。

3.思考探索出新型学生评价的模式、策略与方法,并提高教师正确评价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4.促进了教师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提高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的能力,为进一步开展新型评价研究提供成功的经验。

5.促进了教师改变不适应新课改理念的传统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主动发展的评价机制。

研究的目标

1.研究各年级音乐考查的基本内容及可采用的考查方法,探索新的音乐考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考查、综合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学校音乐教学评价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常用的考查方法,探讨音乐考查的标准化问题,探索一套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操作性比较强的、全面、公正、合理的音乐考查评价机制。

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法:从不同渠道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利用文献资料来研究课题内涵,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增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

2.调查研究法:运动调查法研究教师评价能力的现状及各方面因素,总结筛选开发和配置教学评价能力的好经验好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3.个案分析法:对一个个学生、教师及生动的课例进行剖析,力图获得教学评价中的某些规律和本质。

4.观察法:采用取样、描述等手段对实验全程实施观察、收集、分析感性材料,帮助修正研究的内容。

5.行动法:在实验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补充。

成果与分析:

三年来,在研究中我们按照“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的工作思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生命奠基”为目标,围绕“音乐学科评价改革与实践”这一内容去反复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探究音乐学科如何进行评价的音乐教学策略的研究。使用各种评价手段评价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在被评价的过程中,感受被关注、被重视、被肯定。在培养学生感知美、领悟美,激发提升孩子们学习的乐趣和兴趣。

一、制定了中学音乐学科评价改革的内容。

(一)音乐学科能力的评价

1.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础知识包括音准、节奏、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要求。

2. 音乐表现力:音乐表现包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内容。我们通过课堂与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综合评价学生在演唱歌曲、演奏乐器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如舞蹈、相声、小品等)方面的能力。除评价他(她)在表演的准确性外,还对他(她)在表演时的自信及表现出的热情进行评价。

3. 音乐创造力:创造力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目标

4. 音乐欣赏能力 :评价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5. 音乐特长 :通过学生自评与老师调查,了解学生在音乐学科方面的特长(声乐、舞蹈、器乐或曲艺表演),了解学生以上特长的能力程度,如社会考级或参加比赛获奖情况等。

(二)音乐学习习惯的评价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确保班级学习的秩序,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评价:

1. 注意聆听他人表现:评价学生在他人进行表演、演唱时,能否尊重他们,注意聆听、欣赏他人的表演。

2. 课堂纪律表现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自律能力,控制能力等。

3. 文明礼貌合作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堂或参加活动时,能否能他人礼貌相处、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情况。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应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的方式的研究,我们认为,通过创设情景,开展学习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也可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之一,但由于缺乏对其内涵的了解与认识未进行研究。

2.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围绕课题,梳理出自己所研究的内容,确定研究重点,增大研究的价值,是我们应遵循的原则,但探究“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关系”应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通过资料研究和课堂实践,没能提炼出更新的评价方式。

3.本研究的评价体系是否具有普遍迁移价值,还有待广泛试用与充分论证。教师专业发展成效与教学水平提升验证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因此,目前尚未有足够的数据支持本研究,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以及推广实验以取得有效证据。

4.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有: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操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教师自我反思机制的深入研究;标准体系的学科个性化深化研究。

5.对于进一步细化各年段的评价研究方向,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评价》,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余林

《音乐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儿童音乐心理与教育》杨景芝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中国音乐教育》,中国音乐教育编辑部

音乐教师课堂语言艺术

棠湖中学实验学校:张天鸿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老师亲切温和的语言,使学生百般回味;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给学生带来快乐;老师果断奔放的语言,给学生激情;老师谦虚谨慎的语言,使学生真诚。

音乐教学中,把音乐和形象生动的语言有机结合,将音乐这种抽象的听觉艺术和语言性的艺术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语言形象生动的描述作用,不仅可以再现音乐形象,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深入人心的今天,要想做一名教学理念新,教学效果好的优秀音乐教师,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样也要注重语言艺术的锤炼,在追求音乐美和语言美的结合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课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一,音乐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

教师的语言美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学生喜欢教师的教学语言有艺术魅力。特别是音乐课的语言。要求富有艺术性的语言为音乐课“画龙点睛”,为音乐形象“推波助澜”。音乐教学的艺术性要求音乐教师语调的高低,语气的缓急要同音乐的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相协调。这样可以创设更为真切的体验情境,并使学生在语言的感染下更快地走进艺术情境,并加深音乐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由于学生对教师语言的接受和反馈很大程度上借助于教师的表情,动作,神态,风度等综合判断,也就是说,听觉还需要借助视觉形象的帮助才能形成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依次教师要不断追求语言,声态与神态,形态的吻合,直至“声,神,形”的合一。试想,如果我们微笑着叙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或是唱“花儿开了,鸟而叫了,多么好......”时面无表情,那么学生如何从矛盾的言谈举止中得到肯定的判断呢?因此,教师不能忽略教学语言中所包含的无声的体态语言(形态,神态,动作,手势等),它们与声态语言构成和谐统一的课堂语言整体。

二,音乐教师的语言富有文学艺术

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每位教师都应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驾驭课堂语言的能力。音乐作品是通过旋律,节奏,和声,曲式,配器等因素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因此,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语速,语调也要与这一塑造手法相一致,做到缓急一致,轻重一致,高第一致,使语言氛围与音乐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富于节奏感和韵律感,音乐是通过旋律和节奏感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因此,音乐课教学的课堂语言其节奏感与韵律感是非常重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把握得好,应用得恰如其分,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鲜明,更丰满。在教学中注重让课堂语言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及时调整语言的速度,高低,强弱,使课堂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如:“请”,教师要面带笑容,再用手做一个请的手势,说:“让我们一起唱起来。”除了要富有节奏的表述外,还可加上简单的与节奏相配合的动作,如:双手按节奏变换拍子拍手或做请的动作,当学生学唱乐谱时,教师用手势,身体配合教师语言边做边说,另外,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音乐教师应该学会的一项本领。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深刻时,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应该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初步认识作品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

三,音乐教师的语言要言简意赅

音乐教师的语言要简要,精练,具有启发性。烦琐,堆砌,喋喋不休的语言会让学生不得要领。讲课应当“要言不烦”,象《札记·学记》里所要求的,“其音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说话简约明达,以细微浅近之语阐明至善美之理,使人透彻理解。”

语言是重要的,但音乐课毕竟不是语文课。由于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流动的音响,它是创造性的非自然性的,是抽象性的非语义性的,是表情性的非确定性的。这就使得有些音乐所表达的是那种“花非花”,“雾非雾”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感觉,这绝不是几个优美的词句所能形容的描绘的。

四,合理恰当的使用音乐教师的声势语言和态势语言

音乐教师的声势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可以发出声响的人体姿势,人体的许多部位,乃至全身的自由活动,都可以做出不同的姿势。这里所谓的“姿势”是指一种运动状态,“姿势”创造出声音,就是“声势”做常用的声势有:拍手,拍腿,踩脚,捻指,它是世界各国各民族舞蹈所共有的基本语汇,声势训练对于锻炼学生的听觉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音高及力度辨别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音乐教师要设计声势语言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法,为学生的音乐学习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能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美,感受美,从而创造美。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中还应配合态势语言,让教师的整个形象与声音构成一幅美丽清新的画卷。在课前准备与课题授课中,教师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与注意力的方法也可以创新。上课铃响过后,同学们还处在十分兴奋活跃,七嘴八舌说个不停的状态,这时老师来到学生中间,左听听,右听听,忽然老师双手拍打节奏,眼神示意同学们跟着一起打,有一部分同学自然而然地学着拍手,跟着老师用双手拍,双脚跺或轻拍自己的脸和嘴打出另一种节奏,此时全班学生停止了吵闹一起跟着打起节奏来。最后,老师将食指放在嘴边:“嘘”的一声,大家马上安静下来。在这过程中老师没有大声说过一句:“别吵了!”“安静!”或用教鞭敲打讲台或黑板,但他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们很快地进入了上课状态。

五,课堂提问的语言设计要考究

首先,作为教学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是一种智慧的发掘,灵感的启发。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和神秘感。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兴趣,应是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要勾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对音乐的好奇心,并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音乐。因此,课堂提问要立意鲜明,不要提一些简单的毫无想象力的问题。

其次,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要有层次,丝丝入扣且前后呼应。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水到渠成”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年龄特征,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六,导入语和结束语要与音乐相融合

音乐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它和其他艺术形式特别是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精妙的语言导入是引人入胜的引子,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还可以引导其更快地进入音乐的特定情景中,牢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之产生新奇感,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结束语是一堂课前后呼应的点睛之笔。简短而隽永的结束语是意犹未尽的尾声,它不仅是一节课的回顾和总结,还可以深化人文主题。当耐人寻味的话语和美妙的音乐又一次在耳边响起时,那种共鸣,语音袅袅,令人回味。一位音乐家说过:“当语言走到尽头的时候,音乐便出现了”。美的音乐可以表达美的语言,而美的音乐也需要美的语言的诠释与润泽。但究竟如何在音乐课上恰当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每一位音乐教师关注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总之,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除了重视音乐教学法的研究之外,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文学修养,使有声语言主导形体语言在每一节课中完美结合。只有这样,音乐课才能切实让学生感受美,才更有吸引力,也才能更好地达到美育的目的。

浅谈舞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融合

双流县永安小学 李沅蔓

摘要:2011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舞蹈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如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就是各类艺术共同的特点。音乐和舞蹈就像双胞胎姐妹,可以有机的结合。在课标的指导下多多出评工具,小学音乐课融入舞蹈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鉴赏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音乐 舞蹈 融合

卡尔·奥尔夫说过:“原本的音乐不是单独的音乐,而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的结合。”因此在音乐教学中的将舞蹈与音乐融合起来辅助音乐教学,更能促使音乐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实施。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在音乐教学中加入舞蹈,发现特别适合小学生的接受和掌握,将舞蹈贯穿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儿童的全面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舞蹈融合,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培养课堂专注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小学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两大特点:一方面孩子都喜欢音乐课,所以要保持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另一方面,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应该让孩子在音乐课中得到满足和愉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有了兴趣和热情,才会集中注意力,舞蹈能使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能更加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教授音乐歌曲时,特别是活泼欢快的歌曲会加上一些符合本首歌曲的舞蹈动作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我在上唱歌课《动物说话》时,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仅凭单一的教唱孩子们很快就会厌倦。于是我让学生们模仿动物说话的同时加上一些可爱的舞蹈动作,如小鸭就用手模仿它“扁扁的嘴巴”和用身体模仿它摇摇晃晃的身体。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小脑平衡能力的发展,提高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而且老师在示范舞蹈动作时,孩子们精神高度集中,也很有兴趣去学,那么就会用心去记住它的节拍和动作。所以在中低年级音乐课堂上,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部分,穿插舞蹈,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节学生的情绪,有很好的效果。

二:通过舞蹈融合,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美化形体气质。

2011年《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为立足点,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运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内在潜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将舞蹈与音乐教学恰当融合,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美”。如《我爱雪莲花》是一首新疆歌曲,我认为除了可以让学生学习和感受维吾尔族旋律特点以外,我尝试融合了一些简单的维吾尔族舞蹈,如站姿、收腹、挺胸、抬头等,让孩子们模仿,并且告诉学生新疆的小姑娘和小伙子都是能歌善舞的,在配上一些风景优美的新疆的图片和舞蹈视频,能让孩子们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我们对“美”的认知。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发现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训练学生良好的形体姿态,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塑造美的气质。

三:通过舞蹈融合,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愉悦身心健康

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学习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音乐审美的体验中享受成功的欢愉。而舞蹈发展至今它的生命力不仅仅体现在情感、情绪的独特表达方式,更在于舞蹈过程是一个身心发展,健康体魄的过程。它符合人体最本能的动感要求,不仅通过自身的参与,真正缓解紧张,获得身心愉悦,更重要还健康了体魄。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家家都是“宠儿”,造成了孩子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好品质。可见,传统的音乐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所以教师不应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学,更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入手,愉悦孩子的身心健康。例如我在上音乐课时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环节,教师弹奏“找朋友”的音乐,孩子们找到老师指定的好朋友走到一个空白地方蹲下(避免有些因性格孤僻的孩子没人与他做朋友),等到音乐结束是原地起立面对好朋友,接着播放本节课学过的歌曲,让他们和自己的同伴进行舞蹈创编,并让他们相互评价对方的动作,最后,我会选出最好的一个小组进行表扬!这样的游戏不仅给一些不擅长语言表达的孩子提供了一个锻炼的机会,更能在学生在审美的体验中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了孩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进了孩子们的友谊,愉悦了身心健康!

四:通过舞蹈融合,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促进情感交流。。

对于小学生而言,音乐不只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一种大家参与,互相合作的体验。而舞蹈是人类群居、交流的纽带。在音乐课堂上教师惯用的手法是让学生分成男、女或者是小组来演唱歌曲,但是融入了舞蹈之后,可以让整堂课变得丰富多彩。例如我在教唱《猫虎歌》时,我准备了“小猫”和“老虎”的头饰,首先让孩子们完整的聆听一遍歌曲,然后让孩子们分组扮演“小猫”和“老虎”,戴好头饰,根据音乐情绪模仿“小猫”的“狐假虎威”,和“老虎”的“稀里糊涂”,学生们配合默契,充分体现了愉快合作学习的氛围。又如:我在教唱《剪羊毛》歌曲后,我会把学生分组创编,每组自选一名有领导才能的小组长,由他来进行分配:谁来创编打击乐器,谁来创编歌词,谁来舞蹈创编。这样就充分发挥了每位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学习的能力。可见: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合舞蹈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

五:通过舞蹈融合,提高学生创编能力,发挥个性才能。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逐步意识到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潜力,其作用和重要性获得了更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与此同时,人们也对基础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创编中,舞蹈创编一直是学生们喜爱的,然而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老师有积小成渊的耐性。小学生的舞蹈创编不仅对学生的舞蹈素质要求高,也能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同时也考验教师平时的授课水平。我经常在音乐课堂中贯穿舞蹈,比如在教唱《我是草原小牧民》时,我先教几个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手位和基本动作,让孩子们模仿,在将这几个动作融入歌曲中去,让孩子们巩固,最后我会在歌曲创编环节中播放一个蒙古族舞蹈片段,让学生观看,并且分组学习,每组组员在组长带领下各自学习一个动作来进行舞蹈创编,最后分组上来汇报表演,我发现每组学生创编的动作都不一样,都有各自的个性和风格。这样的教学

浅谈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

成都市双流区东升小学 伍杨

【摘要】如果说旋律是音乐的“血液”,那么节奏则是音乐的“骨骼”。因为“血液”贯穿整个音乐的身躯,而“骨骼”则是支撑身躯的唯一媒介。因此,节奏在音乐中相当重要,在我们小学生的音乐课堂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音乐是指“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节奏和旋律”。人们常说:“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任何人都知道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个人的修养。那么作为一名艺术教师的职责也将是神圣的。对于初级教育的音乐教师,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歌唱家、舞蹈家、演奏家,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教学目标的确立强调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节奏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并学会表达音乐。重在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关键词】节奏 课堂 重要

一、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一)何为节奏

节奏到底是什么?在我们日常所用到的很多教材中都是这样解释的:把长短相同或不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叫节奏。许多人

多多开团助手,是拼多多店铺实现开团、补单、销量、出评的软件,是店主的运营的助手,主持免费试用、自助开通,可先下载试用出评软件

    推荐拼多多出评软件